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给自己起个名字网上用,以及狗狗起名字好听又吉利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编辑 | 素戈
编辑 | 素戈
●—≺言情剧式取名≻—●
名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不用多说,这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字符。
其中可能含有父母对我们的殷切期盼,也可能有一个家庭的理想和愿望。
所以每家的父母或是亲人,在孩子还没出生,就绞尽脑汁的筹划起孩子的名字,希望能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一份祝福,开启自己的崭新人生。
而这些家长们,想法都出奇的一致,那就是:“我家孩子名字一定要独一无二!还要又好听又有诗意!”
就是这样的思想再配上新世纪后,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,导致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成了言情剧里的“主角”。
梓鑫、宇涵、子轩、欣怡......
一开始听起来还好,但重名率高了之后,在学校里甚至老师喊名字都成了一种困扰:“子轩你去坐在梓萱的旁边,浩轩去找找皓轩在哪里。”
本来想要独特高级的名字,现在却成了烂遍大街的“翠花、二狗”。
后来的家长们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,开始查找其它带有“高级感”的字。但是男孩名字又不小心和沐、宸、奕这些字扎堆,女孩名也和若、汐、怡这些字扎堆。
用的人多了,相似的音多了,又有“烂大街”那味了。
有些父母则换了种方式,取的名字带有生活气息又不失可爱,像可乐、柠檬这些。
不过往往需要搭配适合的姓,否则叫起来反而不太像话。
●—≺新型奇葩取名方式≻—●
虽然现代的取名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,但为了让自己孩子的名字不会随大流,烂大街,家长们还是费尽心思。
四个字的五个字的甚至更多的,在不知不觉中,四字名字现在多了起来。
说到四字名字,以前常见的是复姓会取四字名。
随着剑走偏锋的家长多了起来,有些硬拗四字的也出现了,还用的是众人熟知的成语或者典故,甚至有的直接用了网络流行语。
像是什么“王者荣耀”,不知道孩子长大后会面临什么,他能不能做到自信的介绍自己姓名。还有一些四字像是“束手就擒”“刘七八九”“郭碗瓢盆”。
无法想象他们的父母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取这些名字,是否有考虑过孩子将来的生活。
除了这种四字名以外,还有些家长取的四字名虽然算不上离谱,但也不是很优选,被网友称之为:“硬凑四字”,即父姓+母姓+两个字。
这种若是双方父母的姓适配度高的情况下也是好听的,若是适配度一般看起来就会显得有些奇怪,不如去掉一个字来的好听。
像是爸爸姓谢,妈妈也姓谢,孩子的名字居然凑成了:谢天谢地。
这样在网上“晒”自家萌娃“独特”名字的家长数不胜数。
甚至还有一些“不靠谱”的父母,用自己孩子的名字开起了劣质玩笑。
像是这位98年的女生,因为背负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名字,备受折磨。
“如果不是不好改名字,我真的很想改了我的名字,每次认识新的朋友我都不敢对人家说我的名字,觉得太丢人,人家听到我名字的第一反应也是不停的笑话我。”
无独有偶一位名叫马统钙的男生,也有着同样的苦恼:
“我都不知道我爸妈怎么起名字的,他们一直说这个名字是他们的爱情的体现,但现在在我身上我只看到了耻辱,只要看到别人偷笑,我都觉得对方在嘲笑我。”
“我现在越来越自卑,甚至不敢找女朋友,也不敢认识新朋友,我爸妈毁了我一辈子,现在即使是改完名了,我认识的人还是叫我原来的名字,我好痛苦。”
有些听劝的家长会给孩子把名字改了,或是参考了网友给的好听的名字,有些家长依然坚持使用这个名字。
父母虽然有给孩子命名的机会,但这不是拿名字开玩笑的资本。
你以为取四个字已经算是意料之外了吗,然而还有更离谱的。
像是之前火起来的“陈皮话梅糖”,还有“朱穆朗玛峰”。对于这个名字大家一开始还以为只是说着玩的,没成想居然是真的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。
试问顶着这样一个名字孩子会面临什么呢,不知情的人眼中大概都分不清这是真名还是外号。
一个好的名字既能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和期望,也能看出是否用心对待这样一件重大的事情。
名字是伴随一个人一生,身为孩子的父母,应当尊重自己的孩子,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的兴起就毁了孩子今后的生活,实属得不偿失。
中国人对于取名一事一向很重视,常言道名字往往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,虽然现在取名字没有古代那么繁琐,但是还是有许多讲究。
我们常见的是看五行,缺什么补什么。此外还要讲究朗朗上口,念起来好听,且要含有美好祝福的寓意,或者什么纪念意义,还不愿随大流,取个稀松平常的名字。
为什么起名需要考虑这么多呢?
因为名字基本上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符号,几乎代表了被人认识的第一印象。
如果名字起得不好,即便长大了以后可以改名,也相当麻烦,而且身边的亲朋好友短时间内也难适应,所以最开始起的名字,才是最重要的。
●—≺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≻—●
我国的姓名文化由来已久,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。
“姓,人所生也,从‘女’,从‘生’。”——《说文解字》
远古时期,原始的游群发展成母系氏族社会,母亲是后嗣唯一能确认的尊亲,因此,后代都随母姓,这也是最早的姓的起源。
这一点,从女娲被尊为人族始祖可见一斑。
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,种群扩大之后,为了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分配,一个族群开始分化为若干支,不同支寻找着不同的生活区域,为了标记自己的领地,往往一片区域都是自己的后代,为了做出标记和其它族群区分开来,就出现了“氏”。
最初有各种不同的氏族,等黄帝统一部族之后,就统一了最初用来区分的各个图腾,统一为龙图腾,这也是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的原因所在。
图腾不再作为“氏”的区分之后,“氏”开始以封地和官职作为名称,而这些是贵族才有的待遇,所以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。
古人除了姓和氏,自然也少不了名。若说姓与氏是一群人的符号,那么名就是专属的个体符号。孔子也说“名正言顺”,可见,古人对取名是非常重视的,名不正则言不顺,取名有种种限制和讲究,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人生中第一件大事。起名首先避讳政治性,其次避讳低俗与晦气。
都说名字,那么名与字自然是分不开的。
在古代,男孩生下来,父亲取名之后,等他年满二十岁,即加冠之年,才可以取字,而女孩一般在十五岁,行及笄礼时就可以取字了。一般来说,字都是在加冠礼上,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所取,而且字与名都是有联系的。
结果造着造着,字越来越冷僻,越来越复杂,最后没想到将来要给元素周期表命名的时候,是从他们的名字里取的字,也就是朱家造出了一张元素周期表,真是令人意想不到。
好听的名字会让孩子受到夸赞,有助于培养他的自信,现在也有一种说法“男楚辞、女诗经、文论语、武周易”的传统取名说法。
实在不知道如何取名的家长可以参考一下,即使不能取出令人惊叹的名字,但用心,抱有美好期待的名字也是给孩子的好礼物。千万不要让孩子因为名字而感到自卑,这是家长可控的行为。
给孩子的好礼物。千万不要让孩子因为名字而感到自卑,这是家长可控的行为。
黄启哲
又到了古装偶像剧扎堆的暑期档,打头阵的《长风渡》播至半程,网络热度不俗。确实,相比于同期已播出的不少古偶、仙侠剧来说,少了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青年演员演技浮夸、剧情空洞幼稚、特效服化粗糙等问题,《长风渡》为荧屏吹来“清新之风”。
然而“轻喜剧”包裹下的古偶甜宠故事,也令另一重触及古偶剧内核的隐忧进一步凸显——那就是现代婚恋观与当代观众情感投射的双重因素叠加,与古偶所处时代背景中的封建王权、纲常伦理形成了一种别扭的拉扯与纠葛;现代经济社会的常识手段,则又成为为古装男女主角开启爽文剧情、破解难题的“大智慧”。这样的剧集,常让人有恍惚之感——男女主角莫不是从现代社会穿越而来?面对这样的创作趋向,不禁要提醒古偶剧主创:不是以现代思维教古人做事就是“进步”了!
《长风渡》说的是徉州城中,布商之女柳玉茹父亲“宠妾灭妻”。为摆脱命运,柳玉茹一心要嫁与高门叶家,阴差阳错却成了纨绔顾九思之妻。顾父虽是城中巨贾,却因世道纷乱一直忧心家产被皇权、地方军阀侵占。这样的背景下,两个互相看不上的年轻人,一个走上仕途,一路官至户部尚书;另一个经商有道,成为一代女首富。如此剧情,看似励志热血,实则一如剧中将故事发生地从“扬州”换写成“徉州”一样别扭。不过是把“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”这样粗鄙的职场“爽文”的梦做了又大了些——夫妻二人在一个虚空的历史时代一手握权、一手握钱,名利双收,顺带,收获人间真爱。
且不说如此童话是否能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权时代存在,单就为了实现这一个终极梦想的剧情细节,就充满既要兼顾现代观念、又要适度符合古代社会常识的别扭与魔幻。为了表现女主角懂得为自己争取谋划,剧中当柳玉茹听闻巨贾顾家上门提亲,为保财产不被后母侵吞,向未婚夫提出将聘礼“记在自己名下”的要求,像极了当代网络上“房产证加不加名字”社会讨论的“古偶回应”。而在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的古代社会,如何展开“一生一世一双人”的绝美爱情?如果说二十多年前的《上错花轿嫁对郎》尚且会用一个颇有古代传奇小说色彩的安排来从容起笔;那么到了今天的古偶剧,主创干脆偷懒,套用了现代偶像剧已经用烂的“假结婚”、甚至是“契约婚姻”。而为了回应观众对偶像剧女主角“搞事业”的呼声,古偶从《梦华录》到《卿卿日常》再到《长风渡》,无一例外选择开商铺成就事业。看似消解了“宫斗”“宅斗”间里丑化女性恶意竞争的情节,却走向了挪用现代营销、企业管理的爽文。为表现男主运筹帷幄又懂得低调稳妥,剧情安排他向节度使捐出全部家产后仅求一个“衙役”之职。短短几年间竟能在乱世过关斩将,高居“户部尚书”之职。看来《长风渡》所要挑战的,不只是封建婚恋制度的弊病,更要跳脱古代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基本逻辑另辟蹊径。
面对如此剧集,每当有人较真纠错,“架空历史”四个大字就会“怼”到其面前。“架空”正成为一些古偶剧主创篡改、挪用古代规制、礼法、社会背景的“免死金牌”,似乎可以将剧中有违史实、常识的错误与冲突点一股脑糊弄过去。可反过来,“架空”也让《长风渡》里所谓古偶剧的“进步”成了无根之萍——看似用主角“观念进步”的特定人设、冲破了人们对古代婚恋习俗的既有认知,用现代经济学、社会学理念更新了以往权谋、斗法的低智套路,但归根结底,仍然是一种尝试以现代思维教古人做事的“穿越”创作思维粗暴解题。不管是处于真实历史还是架空时代,作为“先知”“觉醒者”的男女主角,应有思想观念萌发与进步的土壤。这些古偶剧里的少爷小姐们,不像是从成日里被家丁丫鬟侍奉中“一夜顿悟”,而更像是从现代社会“空降”而来。相比于反抗古代社会文化里的糟粕、阶层间的剥削,他们精致利己,打着古今信息差迂回玩转,最终目的,竟还是成为世俗意义上升官发财的“人上人”。如此价值观,枉谈进步励志,不过一场因果颠倒的荧屏儿戏。
“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”,说的是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,摒弃糟粕,推陈出新。而如今的古偶则反过来,试图“用今人之规矩,改古人之面貌”。这,到底是一种进步,还是一种退步呢?
来源: 文汇报